当前位置: 网站华球 > 系部新闻 > 正文

艺术设计系举办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苗族破线绣技艺传习活动

【来源: | 发布日期:2019-06-17 】

6月12至6月14日,艺术设计系在贵州轻工职业学院省级实训开放基地贵州民族技艺传承中心举办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苗族织锦技艺传习活动。活动邀请到来自雷山县的苗绣传承人甘小芝老师。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苗族人民凭着自己的勤劳与聪慧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艺术,织锦工艺是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在一些苗族地区人们把织锦又称为织花。2008年6月7日,苗族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苗锦的织造方法可将苗锦划分为通经断纬型织锦与通经通纬型织锦两大类。本次传习活动传承人老师代领学生们制作的就是通经通纬型织锦,这种类型的苗锦主要分布贵州凯里地区,图案多样,颜色丰富,工艺复杂,操作者面对数千根细丝线,数纱挑经、露纬起花的功夫显得格外的繁难,即使是熟工巧手,一天也不过织出寸许。


活动中传承人甘老师带领同学们体验了苗锦织造的整个流程,从组装织机开始,通过整经-牵经-穿筘-分绞-上轴卷经-上机捡综-上线织头-织花等步骤,让同学们完整地了解苗锦制作环节,深刻体验到了其工艺的精细与复杂。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尽快体验到制作苗锦的乐趣,甘老师在教学中特地选用了苗锦中相对较为简单的小花带让同学们进行制作。苗族花带手工精巧,图案别致,常做礼品赠人,寄托情谊。在有的苗族地区花带还是青年男女相互联系爱情的纽带。关于花带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早在几千年前,生活在深山狭谷里的苗族人民常常遭到毒蛇的侵害。当时有一个聪明能干的苗族姑娘从毒蛇身上得到启示,便把五颜六色的线织成一条与蛇长短大小相等、花纹相似的带子拿在手里,毒蛇以为是自己的同类,便没有来伤害她。她把自己的创造遍告族人,大家纷纷仿效,果然十分灵验。从而,织花带的习俗便在苗族中形成了。

传承人老师不厌其烦地为同学们做示范与讲解,指导大家一步步完成自己的作品。织花带是一个极其需要耐心的技艺,活动中甘老师不断的鼓励大家,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甘老师用自己精湛的技艺与细致耐心的态度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喜爱。


由于编织一条花带需要大量的时间,并且根据每个人对技艺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同,织造的快慢也不同,在短短三天的体验活动中同学们确实难以织出一条完整的花带,但通过活动大家都体验到了苗族织锦技艺的魅力,并努力的完成自己的花带作品。


艺术设计系希望通过本次活动普及贵州民族民间技艺,提高学生对民族技艺的兴趣,增加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