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上午,华球艺术设计系,系主任谢春涛教授受邀前往贵州省羊艾监狱开展《从孟子到王阳明-兼议心学的当代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专题培训,在专题培训中深入探讨了心学的历史演变及其在当代的价值。参与本次讲座的有贵州省羊艾监狱近300名在押服刑人员。


谢春涛教授首先介绍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曾言:“人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这简洁而深刻的哲理,历经千年,仍如璀璨星光,指引着人们追寻内心的光明。谢春涛教授指出在当下更应强调了他的“性善论”和对内心世界的重视,在孟子的观点中,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修养内心可以达到高尚的品德。这让人们意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于个体而言,自我修炼和内心的善良始终都是不可或缺的。
随后,谢春涛教授详细阐述了王阳明的“心即理”观点,以及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心学强调“心即理”,认为人的内心深处本具善性,只要去除外在的遮蔽,就能找回真正的自我。这一观点对于服刑人员来说,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他们中的许多人,由于种种原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但内心深处仍保留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心学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善性,重拾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从而激发出他们内心的积极力量,引导他们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其次,心学提倡“知行合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对于服刑人员来说,他们不仅需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改正错误。心学的这一思想,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不仅关乎个人的未来,更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实践心学的理念,服刑人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未来回归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探讨心学的当代价值时,谢春涛教授指出,心学所强调的内心修养和自我认知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内心的需求和感受,导致身心失衡。而心学正是提醒我们要关注内心,通过修炼内心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和谐。这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
从孟子到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为监狱服刑人员提供了一条独特的心灵救赎之路。通过心学的教育和实践,服刑人员可以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善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未来的社会回归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心学在监狱教化中的应用和推广,让更多的服刑人员受益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监狱教育问题,共同为服刑人员的改造和回归社会贡献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用心学的智慧点亮服刑人员的心灵之路,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文石绍芬)